2024-04-27 02:19:32
姓 名:
身份证:
 
课程介绍
· 健安(AHA)国际急救B
· 运动损伤、动物咬伤、溺水
· 大众应急救护基础培训课程
· 行业应急救护提高培训课程
· 公民反恐防暴技能讲座
· 突发事件应急逃生演练
· 专业讲座课程介绍
志愿服务
急救用品
【涨知识】你知道红十字的文化标签有哪些吗!
 

说明:

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红十字文化是超越民族、地域和国界的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不同文化中的相同符号,是红十字事业的独特魅力之一。


国际红十字运动已经有150余年的历史,红十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感召力是红十字事业蓬勃发展的力量之源。


层 次 性

红十字文化具有层次性,“人道博爱奉献”是其精神内核。按照组织文化的分层标准,红十字文化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


系 统 性


红十字文化具有系统性,“人道博爱奉献”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人道、博爱、奉献三个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诠释了红十字文化的内涵。



“人道、博爱、奉献”三词之间的逻辑关联是:



人道是信仰,博爱是情感,奉献是行动;


人道是价值观,博爱是指导原则,奉献是行为方式;


人道是基础,博爱是桥梁,是人道的延伸,奉献是博爱的结果;


人道代表对生命的尊重,博爱代表生命的平等,奉献是对生命的救助;


人道是呼唤爱,博爱是歌颂爱,奉献是践行爱。

正如一名红十字人总结的:


人道是前提,要以人为本,红十字会的工作,首先要尊重他人,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


博爱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这样才会博爱,才会尊重别人,博爱是崇高的,多元的;


奉献是关键,是精神到行动的转变,可以以各种方式奉献,例如动员他人捐赠,加入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宣传红十字精神等。

延 展 性

红十字文化具有延展性,“人道博爱奉献”与生命理念、灾害文化、现代慈善价值观等一脉相承。

红十字文化具有丰富和广博的内容,这一点从历年世界红十字日主题和纪念活动口号中即可洞见。


梳理1962至1995年的世界红十字日主题会发现,主题涉及生命理念(生命至上,生命平等)、救助伦理(弱者优先,维护尊严)、灾害文化(科学避险,积极防范)、公益理念(责任勇担,专业志愿)等方面。


红十字文化具有时代性,总结和提炼红十字价值观应该在综合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社会公众对红十字文化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


在中国,


“人道”的精神内核可以通过宣传生命理念、救助伦理和灾害理念进行;


“博爱”本身就是现代公益、慈善理念和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奉献则是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结合我国生命教育缺乏的现状,红十字组织应将“生命至上”作为现阶段重点宣传的理念。强调生命至上、生命平等,有三层涵义:


  1. 是对所有人的生命与健康都应倍加珍惜;

  2. 是以维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作为预防灾害的基本出发点;

  3. 是灾害发生后应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实 践 性

红十字文化具有实践性,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红十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其极强的实践性,正如红十字出现在灾害现场、群众身边,出现在每个需要它的时刻。

物质是有限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的感染能进一步内化为公众的内心意识,使公众主动参与到红十字会各项活动中。





传播红十字精神与文化,实质上是培养各种共通感。培养共通感,必须让红十字文化具体化、通俗化,让它走近大众,走进生活。


红十字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把红十字的先进理念融入生活的过程。红十字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把红十字的先进理念融入生活的过程。


结合慈善公益、风险管理、突发事件、职业伤害、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现状,“生命至上”理念可以进一步细化为:


“五捐”理念(捐款物、捐血液、捐造血干细胞、捐器官、捐遗体);陌生人伦理;“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胜于“心存侥幸”的风险意识;预防先于补偿的工伤保险理念;灾害伦理;感恩教育等。


红十字会文化的传播应该在与其他各种文化的碰撞和磨合中实现。


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将生命理念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将生命理念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降低意外发生的几率;


将生命理念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培养的是充满人文关怀,智商、情商全面发展的学生;


将生命理念与社区文化相结合,有利于社区的防灾减灾建设,营造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


将生命理念与消费文化相结合,促进应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将生命理念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亲子教育及家庭和睦,再将爱心从亲情推而广之到普天下的人。总而言之,红十字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红十字文化传播工作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应通过“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渗透和积淀,让红十字文化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的道德催化剂。

首页 | 培训介绍 | 新闻动态 | 急救用品 | 急救知识 | 网上报名 | 培训客户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广州市健安应急救护培训中心 联系电话:020-83583798 传真:020-83500976  
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德政北路538号达信大厦1907-08室 邮编:510091 粤ICP备2024213314号 技术支持:顺天网络